孟加拉湾海水跨赤道输送路径及机制研究
孟加拉湾海水跨赤道输送路径及机制研究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环流室在热带东印度淡水跨赤道输运路径和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论文“Surface cross-equatorial pathways of seawater from the Bay of Bengal” 发表在国际物理海洋一区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
位于东北印度洋的孟加拉湾,是热带海面盐度最低的海域,每年平均有3米的降雨和约2米的蒸发,还有径流产生的大量淡水输入,集中在孟加拉湾东部,必须通过海流运出,才能保持盐度的总体平衡。同时,对于维持南北印度洋的热量平衡也有重要作用。但是这一路径和过程,过去一直不清楚。
研究发现热带东印度洋跨赤道运动路径,从孟加拉湾东侧出来有三条输出路径(图1):1)在冬季季风期间,海水被北向埃克曼流输送至孟加拉湾内部, 无法越过赤道(Path Ⅰ);2) 部分海水被西向的东北季风流输送到西部海盆,到达赤道中部印度洋,并在季风转变期,受南向埃克曼流的影响跨过赤道到达南半球(path Ⅱ);3) 在夏季季风期间,孟加拉湾上层海水受埃克曼流影响向南流动,在西南季风流和赤道流系的共同作用下,被带到赤道东边界附近,随着南爪哇流沿着苏门答腊和爪哇海岸跨过赤道,最终在南半球与印尼贯穿流一起汇入南赤道流(Path Ⅲ)。统计分析显示,大部分海水沿着第三条路径跨过赤道进入南半球。
此研究阐明了孟加拉湾上层海水跨赤道输送的三条路径及其季节变化,丰富了对印度洋环流的认识。路径沿线的淡水和热量分布对热带东印度洋生态系统环境、经济和渔业的发展,尤其是苏门答腊-爪哇海岸的渔业资源,有重要影响。
该论文第一作者是中科院海洋所博士研究生张正北,通讯作者为王晶副研究员和袁东亮研究员。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崂山实验室重点研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Zhang, Z., Wang, J. *, Hao, J., Yuan, D. *, & Wang, K (2023). Surface cross-equatorial pathways of seawater from the Bay of Bengal.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10, 175. https://doi.org/10.3389/fmars.2023.1101716
图1 孟加拉湾海水输送的三条典型路径和热带东印度洋的季节性海流。实线和虚线箭头分别表示冬季和夏季。红色和灰色箭头分别表示经向埃克曼流和风应力的方向。绿色、橙色和蓝色箭头分别表示路径I、路径II和路径III。紫色虚线箭头表示出现在季风转变期的东向赤道急流。南纬10°以南的黑色箭头是全年出现的南赤道流(SEC)和印尼贯穿流(I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