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 Robertson博士参加袁东亮课题组组会
3月27日,袁东亮课研究员召集组会,并邀请现就职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国-东盟”海洋科学学院的Robin Robertson博士参加。
课题组组长袁东亮介绍组内目前研究方向后,博士后李翔做了题为“Current and transport of the Halmahera Sea: mooring observation”的报告,分享了基于印尼科学院-中科院海洋所(LIPI-IOCAS)联合航次在哈马黑拉海的潜标观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该研究表明,该海峡的平均海流是由赤道西太平洋向入哈马黑拉海,在时间变化上主要呈现两层结构的年循环变化。此外,利用卫星测得的海面高度和海底压强数据,估算了自2003年以来的贾伊洛洛海峡的流量的季节与年际变化。海峡南北的压强差存在显著的年循环,其估算的流量相位与潜标一致,而压强差的年际变化很小,远小于季节变化,因而哈马黑拉海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小,进而说明太平的年际信号如ENSO不能通过哈马黑拉海进入印尼海。
课题组组长袁东亮介绍本组研究方向 Robin Robertson博士对课题组取得的研究成果做点评
这项研究引起了Robin Robertson博士的极大兴趣,她对此工作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如可利用TPXO的正压潮来修正船载ADCP的测流数据,结合历史潜标数据来讨论年际变化等。
随后,周慧副研究员针对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期间,“科学号”在热带西太平洋基金委开放共享航次调查观测到的北赤道逆流的变化情况做了题目为“Observed features of the North Equatorial Counter Current in the far western Pacific Ocean during the latest El Ni?os”的报告。此次观测发现,2015年航次期间,受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北赤道逆流存在着明显的异常增强、流轴南移和深度加深。周慧副研究员结合历史观测资料,对其机制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此次组会分享了近期组内成员的研究成果,同时,Robin Robertson博士为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点评与建议,这为未来合作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组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