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印尼贯穿流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18-11-05 文章来源:

10月30日-31日,第三届“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印尼贯穿流研究国际研讨会”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召集,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和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共同承办。  西边界流和印尼海研究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近海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此次国际研讨会在分析总结已有的观测结果的同时,对扩大国际合作和更好地设计未来的观测实验方案具有重大意义。

 

“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创新研究群体是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资助的我国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动力学与气候学研究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团队,该群体的学术带头人由国家杰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袁东亮担任。该创新研究群体目前正在我国发起的第一个海洋领域大型国际合作计划“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NPOCE)的框架下,通过国家973项目、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中科院海洋专项(WPOS)西太平洋项目的支撑,针对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开展合作研究。2018年初,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中期项目评审中,该群体的研究工作以优秀的成绩获得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在群体学术带头人袁东亮研究员带领下,群体再接再厉,不断向国际科学高峰冲刺。第三届“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印尼贯穿流研究国际研讨会”是在这一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高端国际科学研讨会。来自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英国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利物浦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等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海洋学与气候学专家出席了此次盛会,共同探讨西边界流动力学及其在ENSO和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参会人员合影

 

在开幕式上,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袁东亮研究员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海洋、大气与地球科学系著名教授William K. Dewar 致欢迎词。此次国际研讨会分为全体大会和平行分会。全体大会共设有10个特邀报告,创新群体分会和西太航次分会分别设有11个学术报告。袁东亮研究员作为全体大会主席,在会议上分享了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印太气候变化动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Lawrence J. Pratt教授、佛罗里达州立大学William K. Dewar教授、英国利物浦大学Christopher W. Hughes 教授、牛津大学David P. Marshall 教授、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冯明研究员、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余进义教授、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Michael A. Spall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大学Pavel S. Berloff教授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孙潮蛟教授先后在全体大会上做了关于 “通过萨摩亚海峡和马尼希基高原的太平洋深海运输和混合”、“环流能量学中的西边界流”、“边界流与底部压力”、“海洋边界流中涡流平均流相互作用的几何模型”、“缩小印度尼西亚的径流变化和对印度洋热平衡的影响的百年变化”、“ENSO的复杂性及其对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影响”、“西部边界流与盆地内部的风浮力交换”、“西部边界电流中尺度涡旋的动态一致参数化”和 “模拟观测的太平洋南赤道洋流分岔纬度及其CMIP5气候强迫下未来变化”的特邀报告。创新群体成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千人计划” 研究员张荣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年千人”研究员李元龙在全体大会上分别做了关于 “热带太平洋中的由海洋叶绿素诱导的ENSO热反馈”和“中科院科学观测网络(CASSON)的构建及其在西太平洋主流系统三维结构和变化研究中的应用”的精彩报告。

 

                                                    

 

                                                                                       

                                              创新群体首席科学家袁东亮研究员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William K.Dewar 教授致欢迎词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Lawrence J. Pratt 教授做特邀报告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年千人”研究员李元龙全体大会做精彩报告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William K.Dewar 教授做特邀报告

                                              

                                              袁东亮研究员在全体会上分享西太平洋环流与印太气候变化动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英国利物浦大学Christopher W. Hughes 教授做特邀报告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千人计划” 研究员张荣全体大会做精彩报告

牛津大学David P. Marshall 教授做特邀报告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冯明教授做特邀报告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余进义教授做特邀报告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Michael A. Spall 教授做特邀报告

英国帝国理工教授 Pavel S. Berloff做特邀报告

创新群体分会围绕“西边界流和印尼贯穿流的变异和动力机制、“印太海洋环流和暖池”和“ENSO 与气候动力学”三个主题进行学术讨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董昌明教授做了题为“中尺度涡旋中的对称不稳定性”的特邀报告。分会总结了过去9年多来,创新群体在西太平洋海域连续组织8次科考实验,共享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西太平洋-印尼海潜标阵列获得的有用数据,并分享了创新群体的研究成果,如发现了新的、最长和最强的赤道外大洋潜流,揭示了西太平洋印尼海源区西边界流的强非线性多尺度变异动力过程与机制,及其对ENSO事件启动和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印太“海洋通道”机制,使得ENSO预报可以提前一年实现等令世界瞩目的成果。与之并行的西太航次分会围绕“环境和气候效应”进行讨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袁涌铨副研究员和山东大学海洋化学系硕士生导师胡玉斌作为分会召集人主持会议,袁东亮研究员全程参加了该分会讨论,对过去9年多来取得的物理生物地球化学成果进行了总结和交流。

 

群体学术带头人袁东亮主持下,邀请专家对创新群体的学术报告进行了点评和评估,认为所有报告质量很高,主题有吸引力并且覆盖范围广泛,专家们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的学术价值,并对会议的高效组织表示感谢。所有专家都表示愿意接受青年学生和科研工作者去国外访问和交流,为群体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交流机会。最后,专家与创新群体成员共同就未来科研方向和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建议。会议在友好和期盼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此次国际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创新群体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积极捕捉前沿科学问题和国际关注热点,认真研讨和筹划未来布局和科研方向。与此同时,会议还为年轻学者和科研骨干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以及与国际优秀科学家近距离交流的机会,促进了科研素养的培养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创新群体将继往开来,再次出发,奔向新的科学目标。

 

创新群体首席科学家袁东亮外国专家合影留念

 

                                                                          

 

 

 

 

 

 

附件下载:
  • 图片14.png